您现在的位置是:陈虹艺博客 > 地名 >

沈丘县简介_基本介绍

发布时间:2021-03-31 21:31地名 人已围观

  

简介沈丘县属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全县居颍水中游,西临项城,东与安徽界首接壤。沈...

  沈丘县属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交界处,是周口市的东大门,也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全县居颍水中游,西临项城,东与安徽界首接壤。沈丘县辖22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29.31万人(2013年),总面积1080平方公里。有汉、回、满、蒙古、藏、壮、土、苗、达斡尔等民族,属国家级贫困县。

  中文名称:沈丘县

  外文名称:ShenQiuCounty

  别名:秣陵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南省周口市

  下辖地区:辖2个办事处、11个镇、9个乡

  政府驻地:槐店镇

  电话区号:(+86)0394

  邮政区码:466300

  地理位置:河南省东南部

  面积:1080.53平方公里

  人口:户籍129.31万、常住95.41万(2013年)

  方言:中原官话-郑曹片

  气候条件: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华佗冢、元代教古寺等

  火车站:沈丘站

  车牌代码:豫P

  GDP:212亿元(2014年)

  非物质遗产:《沈丘清三彩》、《两仪拳》等

  行政代码:411624

  

1、地区概况

沈丘县

 

  沈丘县位于中原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结合部,是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故里,是“槐”文化重要发祥地。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县,中国聚酯网之乡,隶属周口市,辖22个乡镇(办事处),面积1080平方公里,人口129.3万,耕地114万亩。

  

2、行政区划

 

  沈丘县辖2个办事处、10个镇、10个乡:

  办事处:东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

  镇:槐店回族镇、刘庄店镇、留福集镇、老城镇、赵德营镇、付井镇、纸店镇、新安集镇、白集镇、刘湾镇

  乡:莲池乡、石槽集乡、范营乡、李老庄乡、大邢庄乡、冯营乡、周营乡、洪山乡、北杨集乡、卞路口乡

  

3、历史沿革

沈丘县

 

  秦置项县、东魏改秣陵县、隋改项城县、明置沈丘县。沈丘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沈丘意为沈国废墟。

  沈丘县原为颍州(今安徽阜阳)辖县,县治在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明初撤并入颍州州治,沈丘县取消。弘治十一年(1498,此据清·道光《阜阳县志》及明·嘉靖《沈丘县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史·地理志》误为弘治十年,其他工具书多沿此误),在今河南沈丘老城重建沈丘县,割陈州、项城和颍州地属之,其中陈州十三里(里为县以下行政建制,约当现在的乡),颍州五里,项城二里,另有外来人户三里,合计二十三里。与现在沈丘县的22个乡镇、办事处基本相同。1950年县政府迁至今槐店镇。

  

4、自然地理

 

  沈丘县地势西北部较高,海拔42米,东南部稍低,海拔36米。因河流冲刷,坑塘较多。河流7条,全长149公里。主要有河流有沙颍河、蔡河、泉河、汾河等。沈丘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土特产有熏羊肉、山羊板皮等。

  

5、农业资源

沈丘县

 

  沈丘县是一个农业资源大县。沈丘县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粮食年产量16亿斤以上,境内有河南省最大的中央直属库—纸店中储粮直属库,仓储年存量50亿斤。沈丘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首届“中国绿色名县”,主要经济林木以速生杨、泡桐、槐树为主,活林木积蓄量180万立方米。沈丘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奶业发展百强县、全国槐山羊种羊养殖基地县,全国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县(原产槐山羊皮为出口免检产品,历史上与河北张家口并称中国南北“两大皮都”),全县生猪常年存栏量120万头,黄牛存栏量16.8万头,奶牛存栏量2.2万头,槐山羊存栏量110万只。

  

6、人力资源

 

  沈丘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县。沈丘劳动力资源富裕,农村人口102万,富裕劳动力60万人,全县现有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一处,职业技术中专4所,职业技术专业培训学校10家,开设服装、纺织、机械、电工、数控、电脑等专业16个,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人以上,每年输出富裕劳动力30万人以上,传统的“建筑、船工、物流”三大劳务品牌知名全国。

  

7、交通优势

沈丘县

 

  沈丘是一个交通方便快捷的城市。沈丘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周口市的“东大门”,是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也是连接中原经济圈和华东经济圈的“交汇点”。沈丘自古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宁洛高速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正在规划建设的郑合高铁,周口东站设立沈丘,形成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境内沙河航运500至3000吨船舶常年通航,沈丘港、刘湾港、纸店港可入淮河,汇长江,通达南京、上海。2006年周口海关设立,外贸进出口方便快捷。

  

8、经济发展

 

  沈丘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沈丘坚持工业兴县、开放强县,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聚酯网业、棉纺织业等支柱产业和通讯电缆、电子配件、LED显示屏、节能灯、饮水在线监控系统、锂子涂覆膈膜材料、碳化硅和钕铁硼磁性材料等新兴产业。金丝猴奶糖、巧克力和豆腐干等休闲食品、华雪啤酒、兆丰贡酒、秋迪糖业、雪荣面粉、清真牛羊肉、华丰网业、恒丰网业、凯旺电子、康泰微粉、龙峰新材料、迈特新能源、三闸纺织、银河巾被、乾丰暖通、万象机械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其中金丝猴集团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奶糖、豆制品生产企业,中国食品行业50强,河南省“百高、百强”企业。目前,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河南省县市级前列,工业经济发展强劲,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9、基础设施

沈丘县

 

  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增长29.7%,其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亿元,增长81.8%。行政新区、富都财富中心、恒瑞商业步行街、县城农贸市场等一批标志性城建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投入5750万元,新建“村村通”道路380公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专科以上上线人数居周口市第一;投资625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2.9万平方米;对教师队伍上岗情况进行清理整顿,加强高中教育,共选拔优秀高中老师78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和城镇卫生体制改革,文化、科技事业全面进步,国有企业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县政府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开通了“县长热线”,县、乡两级政府和各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10、城镇建设

沈丘县

 

  沈丘的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汇聚了人气,带来了商机,带动了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城市,营造江淮情调,打造水韵绿城,展现个性沈丘……。”在编制成县城总体规划后,沈丘县在全市首家请专家和专门机构对县城重点路段、重点街区和新城区发展编制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几年前,沈丘县只有大闸路和县府街一纵一横2条主街道。自县十次党代会以来,该县对兆丰大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沙北一干渠进行硬化美化,新建拓宽了站前大道、长安路东段,规划修建的纸店沙河大桥、东环路、新埠口大桥、西环路建成通车。两年多来,全县修建城区道路11条,总长35公里,总面积130万平方米;改造修复城区道路6条,总长23公里,总面积60平方米,县城规划区形成主要干道“五纵三横一环”的网状格局。城市建设2年多的投入相当于过去30年的总和!而这些全靠城市经营和市场运作。

  城市变化带动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目前,在宽敞、明亮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兆丰大道和火车站前大道沿线以及沈丘沙颍河两岸,塔吊林立,一片繁忙的景象。富都财富中心、铭源世纪豪庭、颍河嘉园、锦苑小区、永基水岸花城、绿城水岸名家等一大批房地产项目已经建成,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8亿元。引资逾亿元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的四星级宾馆锦华大酒店,硬件设施全市一流。县文体中心、综合体育馆、恒瑞商业步行街、一峰购物广场、万家乐生活广场等先后投入使用。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拉动了城市三产快速提升。沈丘的街心花园、市民文化广场、街角林带、10多公里横贯城区的滨河公园,把昔日相貌平平的县城装扮成了靓丽小城。

  

11、招商引资

沈丘县

 

  沈丘是一个充满开放活力的城市。近年来,沈丘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入开展大招商活动,努力打造“门槛最低、成本最小、信誉最好、回报最高”的投资洼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沈丘。国内外知名企业美国好时公司、华电集团、煤化集团、郑起集团、山东龙力、东风日产、红星美凯龙、台湾优客家具公司、香港唯冠集团投资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沈丘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优越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人力资源,巨大的消费市场,使沈丘成为投资热土,商机无限。沈丘将围绕打造豫东南临港经济物流贸易区、生态旅游商贸中心区、现代农业科学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对接互动,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合作与交流,努力使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沈丘屹立在豫东大地。

  

12、名胜古迹

 

  李鸣钟故居:李鸣钟,字晓东1886年生于于沈丘。冯玉祥前期两大主要助手之一。辛亥革命时在冯玉祥营任排长,后随到陕西。自滦州起义,历经反对帝制、计伐张勋、直奉大战、推翻曹锟的北京政变,直至参加北伐,均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李鸣钟作为军政要员和社会活动家,以厚德载物的襟怀维护回汉民族和睦相处。他的祖上是回族,因此他很崇德尚义,经常出面消除民族隔阂,历史上槐店的回汉两族如出现矛盾,他就出面调停。解放前夕,李鸣钟携家人迁居上海,当时上海五马路、英华里(樱花里)一带,住有因避乱逃荒在此栖身的回民老乡两、三千人,老乡中相当一部分为李鸣钟的“李氏宗亲”,李鸣钟常与老乡聚会。李鸣钟生活中保留有与回民类似的习惯,如他一生从不饮酒抽烟,但他有两样嗜好,一是习武,二是喜唱京剧。当局给他送来船票和飞机票,劝他出逃台湾,被他毅然拒绝,留在上海等待解放。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却因病在苏州遗憾去世。

  槐店清真寺:中国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东关。据《沈丘县志》载:该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时来华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后因西北回民迁居该县而加以扩建。明崇祯年间遭兵燹。清顺治以后,山西洪洞籍马辉及子孙又陆续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该寺坐西面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属中国殿宇式古典建筑。主要建筑分正门、过殿、礼拜殿、望月楼,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女殿、讲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对称分布两侧。寺北院有园林1处。全寺院房舍共计63间,取教先知穆罕默德终年63岁之意。正门为牌楼,上悬清康熙年间进士马朝轩亲书“清真寺”匾1块,两侧为南北便门,门上各书“周中规”、“折中矩”,意在陶冶穆斯林情操,使之言行合乎规矩,以求静心诚意。正门内南北边墙处立有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碑共13通,均记载于寺史。过殿3间,中为廊亭,雕梁画栋。

  华佗冢:槐店镇的西南角,沙颍河南岸,有一个像小山包一样的大土堆,当地人称华骨冢,又叫华佗冢。相传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安葬在这里。1979年1月,当时的沈丘县革命委员会把该冢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沈丘县人民政府把冢前的道路更名为华佗路。冢南一华里处有个村庄叫华佗寺,因村内有座华佗寺庙而得名。

  小顶寺:位于槐店西边杨营,沙河北岸。晓顶寺供奉人祖爷、女娲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方圆数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神求福。解放后,庙宇被拆毁,九十年代后陆续复建。

  老城九孔桥:自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到建国后的1950年10月老城镇一直是沈丘县治所所在地,城南紧靠东西流向的泉河,当时河宽水深,各种货物可上通漯河,下达临泉、颍州(现阜阳市),经颍上至正阳入淮河,当时是一条繁盛的“黄金水道”。但城南无桥,南北两岸大量人员来往,货物运送,全靠船渡,因水大、人多、货物超载或遇急风恶浪,每年都有事故发生。1973年、1981年沈丘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4.1万元,维修九孔桥。因九孔桥是周口至临泉的主要交通干道,经常有几十吨的大货车在桥上行驶,常年承受着交通重载,所以到1998年南桥头西侧倒塌了十几米,致使车辆无法行走。1999年,沈丘县人大代表、老城东升布鞋厂厂长郭传兴个人出资5万元,南关行政村支部张连营负责施工补修,把桥加长4米,全桥长达99米,19天后竣工。现桥体基本完好,车辆行人称便。

  中华槐园:位于行政新区北侧,北邻南洛高速,是沈丘县委、县政府2011年确立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该项目充分利用修建南洛高速公路时遗留的近300多亩的废旧坑塘、林带,并将其整合水系成湖,建设以现代园林风格为主的槐树生态园建设。中华槐园占地面积350亩,总投资1.6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4581万元,建设周期6个月。

  

13、文化艺术

沈丘县

 

  沈丘文狮子:在豫东沙颍河畔的沈丘县槐店回族镇,流传着一种风格迥异的民间舞狮形式,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沈丘“文狮子”。槐店回族舞“文狮子”始于元代,是一位被蒙古军征军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编创并流传至今的。沈丘回民“文狮子”至今已流传了700多年,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格。从沈丘回民“文狮子”的渊源中,可窥探到中亚文化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演绎,以及中原传统文化对回族文化的渗入与融合,继而使其成为一朵独具中原回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

  沈丘清三彩:又称沈丘剔花彩陶,始于隋唐,兴于明清,民国衰落,属于当地汉族民间美术的一种。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烧造于沈丘县石槽乡龚寨行政村。现在还有十几位工匠,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工艺。

  沈丘扑蝶舞:沈丘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孕育出无数民间艺术之花,在这些争奇斗妍的民间艺术花丛中,有一朵最引人注目的奇葩,它就是起源于沈丘县槐店镇大胡同(今五福街)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扑蝶舞。经过几代传承人的不断发掘、整理和编排,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时代的内涵,演变成“花香舞蝶”,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扑蝶舞以一对恋爱男女为剧情元素,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社会的层层阻力而最终结合,表达的是一种抗争精神。扑蝶舞将舞蹈、戏曲、走步和表演等项目完美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扑蝶舞最早由湖北的蝶舞引进而来,每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春节、元宵节及重大的民间活动中。扑蝶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全国只有沈丘县槐店镇遗存,是一种稀缺的原生态舞蹈,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文艺大奖。

  两仪拳:名称起源于《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据传宇宙混沌过后,天地如卵,清轻上浮为天,黄重下沉为地,两仪是指阴阳结合,五行生克,宇宙变化,天地暨分,随生万物。华夏的先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学习天地自然。历代弟子们集武术、中医、经络、针灸、气功之精华,创立了以武术技击、气功养生、中医诊疗为一体的两仪拳。两仪拳属内家拳术,崇尚高尚武德,历代宗师授徒非常谨慎,从不轻意外传,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为数更少。

  

14、相关荣誉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中国食品工业强县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全国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单位

  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

  全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全省文明县城

  全省双拥模范县

  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县

  全省促进全民创业先进县

  

15、著名人物

 

  周兴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

  隆昌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

  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人称“窦拔贡”。

  袁保恒(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为袁世凯叔父。

  李鸣钟,字晓东,出生于1886年,河南沈丘人。

  方中铎(1912-1986)年,沈丘莲池人,曾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